你的位置:天博官网app下载手机版 > 新闻动态 >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动约见陈锡联,陈:这辈子最对不住的是您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动约见陈锡联,陈:这辈子最对不住的是您
发布日期:2025-05-22 12:04    点击次数:111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接近胜利。此时,除西南部分区域仍由国民党控制外,祖国绝大部分土地已重获新生,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解放。

1949年仲夏时节,解放军的第二野战军领导层在刚被解放的南京城举行了重要的工作会议。这座曾经作为国民党政权核心的城市,此时已由人民军队接管,成为新中国的红色堡垒。

这次会议的核心内容聚焦于远在千里之遥的西南地区。第二野战军接到命令,即将向大西南挺进。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解放大西南的具体作战计划,以及如何处理重庆、成都等主要城市的接管事宜。

随着我军势如破竹的推进,西南地区的解放大局已定,胜利就在眼前。

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政委对战局胸有成竹,他们直接任命陈锡联为重庆市首任市长,同时兼任市委第一书记和军管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陈锡联作为二野第三兵团的一把手,在战场上可谓是威风凛凛,让对手见了就害怕。可说到管理大城市,他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新手,一点头绪都没有。

他小心翼翼地向刘邓两位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邓小平听后轻松地回应:“这有什么好担心的?陈锡联,你也不是天生就会打仗的,都是慢慢学来的。管理能力同样可以培养,而且你是兵团司令,手下还有那么多人协助你呢。”

邓小平的一番开导让陈锡联茅塞顿开,信心倍增。在接下来大约一年的重庆市长任期内,他果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接管和治理重庆的重任,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连那些平日里对政事颇为挑剔的知名民主派人士,在重庆见到他的工作成效后,也不禁竖起大拇指感叹:"真没想到,你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处理起市政事务来竟然也这么得心应手!"

陈锡联曾是邓小平的直接下属,两人关系密切,他对这位前上司充满敬意。1977年邓小平重返政坛后,特意安排与陈锡联会面。见面时,陈锡联向邓小平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愧疚,认为自己最亏欠的就是这位老领导。那么,邓小平对此作何回应呢?

【一、与邓小平的初次相识】

陈锡联在文章中表达了对邓小平的深厚敬意,称他为备受尊敬的上级领导。他还提到,自己很幸运能够在邓小平的指导下,长时间投身于革命事业。

老将军满怀感慨地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讲述着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指挥下,我军跨越千里挺进大别山,在淮海战役中重创国民党部队,随后挥师解放西南地区的辉煌历程。言语间流露出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邓小平对陈锡联这位猛将非常器重。1989年,他与二野幸存的老战友们重聚时,聊起当年挺进大别山的战事,特别提到陈锡联指挥了多场重要战役,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当年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策划挺进大别山时,在安排具体任务时,邓小平特别提到:只要让"二陈"负责保护工作,他的安全就不用操心了。

邓小平对陈再道和陈锡联两位将军的信任与认可,让陈锡联感到无比光荣和振奋。"二陈"的称呼,正是对他们能力的最高褒奖。

3月6日,《人民日报》的记者来到陈锡联家中时,他正沉浸在深深的哀伤里。面对记者,他坦言:“这些天我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心里特别难过。老首长离开了,感觉就像失去了重要的依靠。”

为了深刻领会老领导的遗愿,我专门查阅了有关撒小平同志骨灰安放的新闻报道,内容十分感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老领导不辞辛劳,全身心投入改革事业,为我们的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38年,在山西的辽县,也就是今天的左权县,陈锡联初次见到了邓小平。那时抗日战争正全面展开,红军已经改称为八路军。邓小平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政治委员,而刘伯承则是该师的师长。

在年初的军政高层聚会上,邓小平与众人亲切交谈,他微笑着打趣道:“你们这些小伙子,个个生龙活虎,精力充沛啊!”

我军那时确实很新,很多将领才三十岁左右。像陈锡联,当时才23岁,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投身革命多年了。

这位将军可谓久经沙场,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听完邓小平幽默风趣的发言,他毫不拘束地跟几个年轻军官打趣道:"咱们邓政委看起来也挺年轻的嘛!"

1904年,邓小平来到这个世界,虽然才三十出头,却已经担任了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重要指挥职务。这样的成就,确实展现了非凡的才能,难怪陈锡联等人都称赞他年轻有为。

陈锡联告诉记者,其实他和邓小平早就碰过面了。那时候邓小平还在红一军团当主任,陈锡联去开会的时候见过他一面。不过那会儿两人都不太熟,所以后来都记不清这回事了。

1938年的那次会面让陈锡联记忆犹新,邓小平的理论功底深厚,发言条理清晰。在讨论如何有效发动群众力量,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这一关键议题时,他的观点既有独到之处,又与中央的方针完全一致。

陈锡联对这位刚上任的政委印象不错,他觉得邓小平能准确领会毛主席的意图。在那个年代,干部们做事都雷厉风行,邓小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刚上任,他就立即对一二九师的干部队伍展开了全面调研。只有深入掌握每个人的长处和不足,才能在人员调配和任务安排上精准施策,让工作更高效。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对团队的重视,也是对每位官兵的负责态度。

没过多久,邓小平就频繁听人提起陈锡联这个名字。刘伯承师长和徐向前副师长都对这位年轻的团长评价很高。他在红军时期就以勇猛著称,总是冲在战斗最前线,因此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小钢炮”。

在长征接近尾声时,陈锡联被任命为红四军第十师的师长,他的才能得到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高度认可。李先念更是赞誉他为“战场上的佼佼者”。

大家对陈锡联的认可和称赞,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他在战场上实打实地用出色的战功换来的。

1937年10月,陈锡联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的团长,那时日军气焰极为猖狂,完全瞧不起中国军队。

面对这一局势,陈锡联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出其不意地突袭了日军机场,他下定决心要让狂妄自大的敌人尝到苦头。

他带着队伍悄悄摸到敌人后方,在浮沱河南边的阳明堡机场发动突袭,一口气烧掉了24架日军飞机,还干掉了一百多个鬼子。这一仗打得漂亮,立了大功。更厉害的是,他们用步兵部队打掉这么多飞机,开创了新的战术,给其他部队提供了很好的作战范例。

这一仗打出了漂亮的开局,给一二九师争足了面子,也让小鬼子在晋北的空中力量吃了大亏。此战不仅减轻了忻口前线的负担,还让八路军总部领导专门表扬了他们,真是扬眉吐气。

这场战役让陈锡联声名大振。邓小平作为党组织代表和他交流时,第一句话就夸他军事才能出众,善于指挥作战,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

【二、陈锡联的革命之路】

陈锡联和邓小平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陈锡联跟随邓小平学习工作长达十余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在北京共事,这段上下级关系持续了近二十年。

在陈锡联心中,邓小平不仅是他的顶头上司,更像是一位可敬的长辈,指引着他在革命道路上前行。

1915年,陈锡联在湖北红安的一个贫苦家庭降生。他三岁那年,父亲离世,全靠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因此,陈锡联对母亲一直特别孝敬,他"四次跪拜母亲"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过去那个年代,穷苦人家维持生计特别不容易,俗话说“半大孩子正是能吃的时候,能把爹妈吃穷”。陈锡联刚满八岁,正是长个子的年纪,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到村里的财主家当放牛娃。

尽管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却总是遭受不公平的对待,生活状况丝毫没有改善。有一次,他放完牛回家,因为在地主家打扫时没把扫帚放好,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猫碗,结果地主婆就借题发挥,故意不让他吃饭。

在漫长的牧牛岁月里,他对地主阶级的压迫深恶痛绝,内心强烈期盼能够扭转这种不公与不平的现状。最终,他找到了革命队伍,毅然投身于改变命运的斗争之中。

1928年4月的某个日子,陈锡联主动找到游击队,表达了想投身革命事业的愿望。

詹才芳问陈锡联为何要加入红军,陈锡联含着泪,向詹才芳展示了自己在地主家长期遭受虐待留下的伤疤,他哽咽着说:“我八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不仅经常饿肚子,还总是被打骂,这样的生活我再也无法忍受了。”

早就听说你们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军队,专门替穷苦人撑腰。我这心里头一直盼着能加入你们,跟着大伙儿一块儿收拾那些欺压百姓的土豪劣绅,为受欺负的乡亲们讨回公道。

詹才芳听了陈锡联的话,一时间无言以对。他心里很想把陈锡联拉进自己的队伍,可考虑到陈锡联年纪还小,暂时不适合。最后,詹才芳和陈锡联商量好,等过一年再来带他参军。

经过一年的准备,陈锡联投身革命事业,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逐步晋升为军队高层,最终被授予开国上将的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詹才芳在陈锡联的革命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他的启蒙导师。两人年龄相差仅八岁,詹才芳同样经历了那个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他荣获开国中将军衔,成为新中国建立的重要功臣之一。

在军营中,陈锡联进步飞快,大家都叫他"小钢炮"。

他回想起那段经历时提到:“在红一师参与的战斗里,我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营长高汉楚还曾夸我,说我虽然年纪小但很有拼劲,活脱脱一个小战士。”

陈锡联原本有个昵称叫"小胖",但自从营长这么称呼他之后,大家就改口叫他"小钢炮"了,再也没人用之前的那个名字。

1930年10月,陈锡联险些丧命。那时红军攻占了河南光山县,他在城里偶遇了昔日的班长孙玉清。孙玉清自掏腰包,请陈锡联和战友们吃了一顿油条,让大家解解馋,改善一下伙食。

就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竟然被人拿来大做文章,硬给安了个“吃喝委员会”的罪名,险些连命都搭进去了。

多亏徐向前元帅在检查部队时察觉到了这个情况,他非常生气地说:“这些年轻人因为家境困难才投身革命,就算吃些东西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多亏徐帅出面说情,陈锡联才逃过一劫。那时候张国焘正在搞"肃反"运动,被抓到的人随时可能被枪毙。陈锡联一直把这份恩情记在心里,终生难忘。

1990年,徐向前元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陈锡联前去探望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感慨道:“徐帅,当年是您救了我,现在我真希望能为您做点什么。”

陈锡联在红军队伍中崭露头角,很快成为能独立承担重任的军事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岁月里,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与邓小平建立了深厚的上下级战友关系。

【三、为何说对不起邓小平?】

邓小平刚接手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的职务,就与刘伯承联手制定了一次军事行动。这次战役在神头岭打响,结果大获全胜,不仅消灭了一千四百多名日军,还活捉了八十多个俘虏。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陈锡联心里不太痛快,他的七六九团接到任务,要为友军铺路搭桥,创造歼敌机会,结果自己却没捞到什么战果。团里上上下下都憋着一肚子火,有人忍不住发牢骚:“咱们尽干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好处全让别人占了。”

这些八路军战士就像《亮剑》里的李云龙带出来的兵,打仗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个个都巴不得多杀几个鬼子,那股子勇往直前的劲头,真是让人佩服。

邓小平听闻此事后,并未指责他们的不满,反而坦然表示:"咱们的‘小钢炮'迟早要派上用场,享福固然好,但吃苦的本事也不能落下。"

没过多久,陈锡联就面临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尽管日军在神头岭遭遇了挫折,但这些损失对战争初期的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他们依然嚣张地在山西境内不断攻占城池,扩张势力。

战争持续下去,物资供应就得靠公路输送。邯郸到长治、长治到临汾这两条公路,就成了日军运送物资的关键通道。

刘伯承、邓小平和徐向前几位领导通过分析获得的信息,决定组织一场埋伏战,目标是日军的运输队伍,以此切断他们的物资供应线。

这次任务中,七六九团承担了重要角色。他们的大部队和七七一团一起,悄悄藏在公路两边埋伏。同时,团里还分出了一小部分战士,和其他友军部队合作,负责阻击敌人的增援力量。

战斗开始前,邓小平特意来到陈锡联的部队,激励战士们说:"之前神头岭那一仗,你们抱怨只啃了硬骨头没尝到甜头。这回机会来了,不仅给你们准备了肥肉,后面还有更难啃的硬骨头。能不能吃到肉,就看你们有没有本事先啃下这块硬骨头了。"

邓小平的一番激励让大家斗志昂扬,陈锡联更是拍胸脯保证,一定会全力以赴把事情办好。

1938年3月底的最后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爆发了。经过短短两小时的激烈交锋,八路军取得了显著胜利。他们不仅击毙了包括一名日军少佐在内的四百余名敌人,还成功炸毁将近两百辆汽车,缴获了超过一百三十支步枪和四门迫击炮。

即便日军物资储备充足,这次也尝到了苦头。短短时间内损失了大量车辆,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后勤供应能力。仅陈锡联率领的部队就击毁了上百辆卡车。战斗结束后,邓小平在表彰大会上高度评价陈锡联,称赞他既能打硬仗,也善于攻坚克难。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里,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而陈锡联在艰苦战斗中的出色表现,让邓小平对他刮目相看。

1938年6月,七六九团与师独立团合二为一,组建了三八五旅,陈锡联被任命为该旅的首长。

到了第二年年初,陈锡联在战场上成功夺取了日军的一门山炮,这是129师进入华北地区后的第一个战利品。邓小平对此感到非常欣慰,他在一次会议上说:“日本的山炮和咱们的小钢炮,哪个更胜一筹?依我看,还是咱们的小钢炮强,毕竟它帮我们拿到了山炮。”

当阎锡山在华北地区进行反共行动时,邓小平下达了反击命令,用“小钢炮”给他点颜色看看。陈锡联随即率领部队,一举消灭了阎锡山麾下六千多兵力,重创晋绥军,彻底挫败了阎锡山的狂妄势头。

阎锡山事后跟人聊起这事,感叹道:“那门小炮可不好对付,我还是离远点比较稳妥。我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跟他硬碰硬。”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陈锡联与邓小平虽为上下级关系,但陈锡联对邓小平既敬重又崇拜,深深折服于他的才干与品格。

陈锡联回忆,邓小平在管理军队时要求特别严,即便是对他们这些高层领导也一视同仁,从来不会因为职位高就放松标准,特别是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原则,绝不含糊。

在那个关键的历史阶段,陈锡联深得毛泽东主席的器重,先后被委以重任,既在中央军委担任常委,又在国务院出任副总理,还曾一度全面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

在那段动荡岁月里,邓小平的仕途起起落落。作为政治局成员,陈锡联曾是邓的老部下,但他始终没能公开表态支持,也未能为邓小平发声,这件事一直让他深感遗憾,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

在动荡结束后,邓小平重新回到领导岗位。陈锡联和李先念专程前往西山探望他。面对过往的种种,邓小平表现得十分豁达。刚一见面,他就热情地握住陈锡联的手,目光中流露出对这位昔日战友和得力助手的深厚情谊。

陈锡联情绪激动,对邓小平坦言,若不清除那帮人,恐怕两人就无缘再会了。邓小平听完,沉默不语,但内心并未责怪陈锡联,反而深有共鸣。

1978年深秋,邓小平再次邀请陈锡联会面。这次谈话中,陈锡联坦诚地向邓小平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歉意,直言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辜负了他。

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邓小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安慰陈锡联,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局面,即便是他也束手无策。然而,当风波平息后,邓小平还是设法确保了陈锡联的安全。

陈锡联对邓小平怀有真挚的敬仰之情。他在回忆中这样描述:"邓老对下属关怀备至,那份慈父般的温暖让我铭记一生,永难忘怀。"



相关资讯